陆鸣自己觉得很寻常的训练,在外人看来并非如此。旋风少年团重组是一个极具爆点的新闻,如果能偷拍到现场排练照片,发到网上,一定会引起广泛关注。
也不知道照片是从哪里流出去的,排练当晚,他们四个人在训练室的生图就被人传到网上了。
【绝了,这四个人看上去和20岁有区别吗?没有吧。都快30了。现在看看,旋风少年团真的是神仙颜值,后来冒出来的这些团都没有到达他们的高度。当初宣布解散,还有新人的粉丝觉得是给后辈让位,现在看来,别人腾出位置,也要你有本事能坐稳交椅才行,自己水平不够,市场饱不饱和,对你来说都一个样,都没戏。】
【这四个人现在各自事业发展都很好啊,陆鸣导演事业风生水起,孙思凡和李浩轩两个人电影票房、电视剧收视率实绩在同龄小生里都算很突出的,陈宇航是最跳脱的那个,现在翻看他微博,除了发歌的时候,就是发自己的插图作品。这个团真的全员理想主义者,而且都还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实作为他们的同龄人,和他们同步成长,我觉得还蛮幸运的,见证他们的蜕变,也给了我很多鼓励。】
春晚舞台无比成功,旋风少年团登场演唱经典曲目的时候,现场台下的观众,电视机前守着直播的观众,在网上实时调侃春晚节目的网友,都不由自主地和旋风少年团一起合唱。
怀旧是一首永不过时的抒情诗,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引起一些人强烈的共鸣。
经此一役,他们四个人的关注度又有所提升,虽然本来其他三个人就是活跃在娱乐圈的一线明星,但到底后来又冒出头很多新人,有新的流量占据了话题榜榜首,他们的关注度是有所下降的。春晚表演把他们的热度又推向了顶峰,其他三个人不同程度地吃到了合体的红利。
陆鸣原本也可以出席几次论坛,接受几次采访,巩固一下在观众心目中年轻有为导演的形象,为自己的票房号召力持续加码。
但他无心恋战,他马不停滴地回到了海边小城的剧组里,开始为《海之子》的拍摄做最后的准备。
2029年3月18日,《海之子》正式开机。当天是孙思凡29岁生日,孙思凡、陈宇航、李浩轩三个人在北京聚了聚,一起过了个简单的生日,视频连线远在他乡的陆鸣,陆鸣接通视频电话的时候,正面对大海冥想。
尽管凌晨一到18号,陆鸣就率先给孙思凡发了生日祝福,电话接通的第一时间,还没看清对面的人脸,他说的第一句话还是很响亮的生日快乐!孙思凡,29岁生日快乐!
陆鸣把镜头对准大海,深夜月光并不明朗,小镇没有光污染,但今天的星辰也都躲在云朵后面,陆鸣给远在北京的他们看的大海,其实只是一片漆黑沉默的存在,但他还是想和他们分享自己此刻眼前的景象。
我完成了第一天的拍摄,剧组其他工作人员都早早回酒店休息了,我说自己要散散步,就散步来到了海边,一个人冷静了四十多分钟了。我知道你们要打电话给我,我想让你们也见一见这片大海。我现在真的挺激动的,我知道第一天的拍摄并不意味着什么,拍的过程中,我也清楚地知道这个故事肯定有很多观众不欣赏、不喜欢,但我自己好喜欢、好激动。我好想现在就告诉你们我到底是什么心情,但我说不清。
不要紧,电影上映了我不就能看到了吗?看到了,我就知道了。大寿星孙思凡很配合现在有些迷狂的陆鸣。
看了电影,就能知道我的心情了吗?
别人也许不行,但我可以。
我清楚你是怎么陷入绝境的,又怎么艰难地爬了出来,是怎样永远凝望下一座山头,不知归期,兀自一人出发的,所以我会懂。
作者有话要说:还有一更可能要凌晨一点了,作息规律的朋友们就不要等了。
第52章 完结章
2029年6月7日, 《海之子》杀青当天,剧组合影的时候,陆鸣站在第一排的正中间, 面对着镜头,露出了半年来最释然的笑容。
在拍摄过程中, 他一直倍感压力,有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这并不是因为每一个场景的拍摄,他都力求完美, 因为担心电影质量而惴惴不安。陆鸣在拍摄《海之子》时的压力来自于他不断地追问自己关于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
拍摄电影期间, 陆鸣得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海之子》是一个关于少年成长的故事,许悠从16岁到20岁的人生里并没有多么波澜壮阔、不同凡响的故事情节, 但她面对的每一个问题都很实际。
陆鸣的成长经历与许悠截然不同,他的少年时代是学着和公众目光共处,在众人的注视下过自己的生活。而许悠则是生活在僻静的海边小镇,急于闯入更大的世界,被更多人注意到, 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但陆鸣在塑造许悠的人物性格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特质, 在讲述故事时,把自己曾遇到的难题也抛给许悠。
《海之子》的拍摄并不轻松, 它比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难驾驭, 陆鸣在拍摄过程中,更新了自己的许多固有认知, 也在攻克一个个挑战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了对于电影艺术最纯粹的热情。
杀青之后, 他一个人在小镇多逗留了两天,最后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准备回家。
妈, 我这部电影的拍摄任务全部完成了,我要回家了。
那你自己路上当心哦,到北京了再给妈妈打个电话,我过两个月有空了,带外公外婆去北京看你。
好。
电影后半段拍到许悠终于高考完,离开这座有些衰败的海边小城时,她是无比兴奋激动的,盼望着遇见一片崭新的天地。而陆鸣在电影杀青后,坐高铁离开这座小镇时,内心多少是有些伤感的。
带着自己拍摄的全部记忆离开,陆鸣脑海里首先冒出来的想法是一直想拍的电影,我终于拍完了。陆鸣当时心里就有预感,这会是非常成功的一部电影,比他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有艺术价值。陆鸣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街景,他想到了自己可能会凭借《海之子》获奖。扪心自问,他在拍摄过程中已经尽可能不留遗憾了,现在离开,也没什么可惜的。
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白月光题材的拍摄,陆鸣心中多少有些怅惘。
2029年6月末,《海之子》完成后期制作,正式送审,因为是要参加国际电影节奖项角逐的作品,《海之子》获得了优先受审权。审片通过后,陆鸣选择带着《海之子》参加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这是陆鸣的作品第一次正式参与欧洲三大奖项评选,尽管心里对《海之子》非常满意,也充满信心,理智告诉陆鸣不必抱太大期待。
新晋导演的第一部 冲奖作品,颗粒无收,才是最常见的结局。
《海之子》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长片名单的时候,周围就不断有人向陆鸣道贺,陆鸣听了,都礼貌回应几句,什么只是运气比较好、能入围就很高兴了,没指望拿奖。
陆鸣一般是不喜欢这些客套话的,也不会妄自菲薄,他现在这么说,是因为他觉得这样才是符合常理的,他不太可能得奖,这是大家默默达成的共识。不是说陆鸣还不够优秀,或者周围的人唱衰《海之子》,而是一个29岁新人导演的第四部 正式作品,怎么想都不太可能拿下欧洲三大最高奖项。
可独自一人在空旷的客厅里坐着,人往后仰,靠在沙发上的时候,陆鸣的心跳得很快,他看着对面空白墙壁上挂着的一只简简单单的钟,注视着秒针、分针的转动,他心里有一种很强烈的预感《海之子》会得奖。
这种感觉陆鸣熟悉又陌生。每一次人生重要关卡,他的直觉都会做出判断,中考、出道、高考、申请NYU,每一次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行动以前,陆鸣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告诉他这事能成,最后都成了。
陆鸣觉得这也称不上是迷信,只是一点成长过程中与自己对话建立起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