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整片大地好像都沸腾了,敌军似乎已从多处发动了攻击。远近的火铳声此起彼伏,茫茫的尘雾中,一阵阵的火光闪动,天地间弥漫着“轰隆隆”的噪音,一声声喊叫夹杂其间。
附近的敌军奔跑了一阵,马蹄声终于渐渐远去。他们始终没有冲阵。
后面的千户下令换队。前面的步兵急忙转身,从火铳兵、弓箭手之间的间隙穿了回去。另外三排步兵,列队前进到了最前方。
正当大伙儿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忽然有人惨叫了一声。张勇转头循声看去,一个军士背上中箭,扑倒在地。周围的几个人赶紧上去把他扶起来。
武将大喊了两声,大伙儿赶紧转过身,面对着前方,用胸甲面对着箭矢飞来的方向。人们纷纷望着天空,时不时便有箭矢呼啸着斜飞而来。看这动静,鞑靼人又在远处下马、开始射箭了。
偌大的军阵上,此时已笼罩在茫茫的尘雾之中,到处的火铳都在闪烁。大阵中间,骑兵列阵,围着马匹全部一动不动。
鞑靼军有一些战马,一放铳就跑;但明军的战马受过训练,早已习惯了火铳和火炮的声音,并不会受惊。
空中不仅有硝烟,还有尘土。各方阵的后面,一些军士正在挖沟壕,又取土垒墙,干得热火朝天、灰尘弥漫。
张勇周围很多将士是京营的弟兄,此时不少人都露出了茫然的神情。不过张勇在大同的卫所,曾追随上峰与鞑靼人打过仗,倒也觉得寻常……鞑靼人作战,很少一来便冲阵近战的,先会这么绕来绕去!
不过鞑靼人的骑射十分险恶,弟兄们有时候不注意、忽然就会送命。鞑靼人要等明军反击的时候,才会想办法破阵。
小旗长先坐到了地上,张勇见状也坐下。他把钉着一枝箭矢的木盾抱在怀里,只露出一张脸,仰头观望着空中时不时飞来的箭矢。
许久之后,四面的铳声竟然渐渐消停了下来。随之而来的、是伤兵的痛苦呻吟。
张勇忍不住好奇,站了起来观望北边。荒原上还有一些零星的骑兵在游走,但大队鞑靼人马都退到了一里地外。
太阳还在东边,天色尚早,短暂的战斗便这样停止了。双方对峙着,并没有发生艰难的恶战,鞑靼人连破阵的尝试也没有……明军骑兵很少、难以追击,鞑靼人又不能破阵,局面看起来十分尴尬。
第六百九十章 扑簌迷离
十月初,季节终于进入了冬季,然而朱高煦等人感觉、这里早已是严冬。
旁晚中军扎营之后,朱高煦收到了前军瞿能的两道奏报。看落款是同一天之内先后发出,不过朱高煦是同时拿到。
第一份的大概内容是,瞿能部在胪胊河北面、遭到了鞑靼大股骑兵攻击,敌军出动了至少六七千骑!瞿能已原地结阵防御。第二份写的是鞑靼军骑射袭扰之后,双方隔着一里地正在对峙。
中军诸将闻讯,认定敌军已经上钩!大伙儿无不激动,已有些急不可耐;诸将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进军到胪胊河之后,大干一场,以发泄两个月以来、几乎一无所获的闷气。
然而次日凌晨时分,天还没亮,朱高煦便被账外的喊声唤醒了,军情似乎又有了新的进展。
他一翻身爬了起来。身边的段雪恨也醒了,她问道:“怎么了?”
朱高煦拿了一张毡毯裹上,说道:“我先问问。”
他走到帐门,掀开毛毡帘子的一角,便问道:“发生了何事?”
门口的武将道:“前锋将军平安急报!”
朱高煦拿过信封,走回到帐篷中的一盏火光微弱的灯笼前,拿出信来看。
平安在昨天半夜、收到了回营的斥候禀报:斥候于捕鱼儿海(贝尔湖)北面发现了大片营地!明军斥候被敌军游骑射死了两个,回来的人嚷嚷着说,有十万鞑靼骑兵、在捕鱼儿海北侧!
十万骑兵有点夸张,此时的北元可汗,估计是不可能聚集起十万骑的。朱高煦打了那么多仗,对于这些夸大其实的情报早已习以为常。不过他相信,斥候一般不敢谎报军情,多半是因为被吓到了,又被游骑袭击、紧张所致。
朱高煦大致猜测,敌军在捕鱼儿海北侧,应该确有大量人马前来、人数以万计。
他在灯笼下出了一会儿神,回过头来时,见段雪恨已默默地穿好了自己的衣裳,正在收拾。她时不时朝这边看一眼,没有多问,不过她的目光里有关心之意。
朱高煦收起了信,走到帐门喊道:“来人,传旨中军文武,两刻之后到大帐议事。”
陈伍的声音道:“臣遵旨!”
朱高煦又道:“叫侯海赶紧起床,先写好中军军令,知会各军戒备。”
在段雪恨的帮忙下,朱高煦很快穿好了武服。他走出帐篷,顿时浑身一激灵!空气仿佛也被冻住了一般,寒气直透衣衫。他来到中军大帐时,太监曹福等人也到了,服侍着朱高煦把盔甲披上。
不久齐泰、侯海,以及在中军的张辅赵平等大将陆续来到了大帐,众人纷纷行礼。
朱高煦把平安写的信拿给大伙儿传阅。人们到来的时间不同,不过先后瞧着平安的信,倒也不用浪费时间等待。
一张地图铺到了帐篷中间,放在一张毡毯上。
朱高煦招呼众人席地而坐,指着地图径直,用手指敲了两下:“捕鱼儿海在这里,咱们此时在捕鱼儿海西面偏北数十里地;瞿能军在胪胊河北,位于咱们的西北两百多里外。
鞑靼主力万计,昨天便到达了捕鱼儿海北面,离咱们已经很近了。朕以为捕鱼儿海这股鞑靼军主力,是冲着咱们来的!”
赵平道:“启奏圣上,大明官军在此地尚有七军、二十余万众。鞑靼军拿咱们的主力,应该是没办法的;敌军怕不是佯动、想回头合围巴国公(瞿能)的人马?”
张辅摇头道:“官军主力与巴国公的距离,不过数日路程。鞑靼人此时若以大股人马佯动,只能是殆误战机。”
朱高煦沉吟了片刻,说道:“我军前阵子摆开八十里宽,一路烧杀扫荡。鞑靼人不用斥候,也必定早就知道咱们大军的动静了。
朕有个推测。敌军眼下的意图,还是要吃掉瞿能部、孤悬两三百里外的人马!但是鞑靼人试探之后,可能觉得无法强攻消灭瞿能部;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以便消耗瞿能缺乏的粮食箭矢弹药,以疲惫瞿能军!
而捕鱼儿海大股敌军,作用是袭扰拖延我大军的速度,为攻打瞿能的鞑靼军争取时间。毕竟鞑靼人出击,全是骑兵,打不赢可以跑。”
张辅率先附议朱高煦的猜测。
实际上,此时朱高煦也无法完全断定、鞑靼人究竟想干嘛!他只是直觉地认为,蒙古人应该不太愿意,像明军一样会战;他才据此为蒙古人的动静,想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动机。
大伙儿议论了一阵,朱高煦便一拍大腿道:“先调整各军阵型,继续北进,再瞧瞧他们想干啥!”
他停顿了片刻,便又道:“此时两军已逐渐接触,不必再扫荡牧场了;前两天我大军已开始收缩,从今早开始,七军重新部署阵型。”
于是朱高煦马上开始安排。
除了平安的前锋军之外,附近还有左掖、左哨、后军、中军、右掖、右哨六军,依次以‘一’字摆开。
朱高煦认为前锋平安军、右哨柳升军最可能首先遇敌。所以他命令:后军向北调动、前锋向南调动;中军、右掖向北调整位置;左掖、左哨向东调动。整个大军整型陆续收拢,成为更加容易相互策应的阵型。
同时命令中军、右掖骑兵率先向东调动,增援柳升军。
议事罢,诸将告退。
朱高煦离开中军大帐,以便辎重兵来收了大帐、拔营行军。不过他没有马上离开此地,只在大帐外走来走去……
寻思了许久,朱高煦忽然一拍脑门,顿时想起一个细节、一件极可能误判的事!
鞑靼军的主力骑兵,或许并没有北遁;而应该还在“如海之湖”(呼伦湖)附近的大草原牧场上。瞿能部跑去胪胊河,方向是错的!
之前那个鞑靼丞相脱欢刚招供,朱高煦马上便意识到、那是个谎言。但是朱高煦没太留意,脱欢口中的一些具体军情、也可能是假的!譬如鞑靼骑兵主力的位置。
此时朱高煦才忽然醒悟过来。
因为鞑靼军主力忽然出现,于“如海之湖”(呼伦湖)与捕鱼儿海(贝尔湖)之间露面。如果鞑靼军已经北遁,他们怎么迅速调集大军在那个地方?所以最可能的事实,便是鞑靼军主力之前还没跑远,仍在“如海之湖”附近地区。
几天之前,明军主力与“如海之湖”那边的各处草原,距离还有好几百里之遥。出于某些原因,明军斥候、海东青都没有打探到那边的情况。
朱高煦现在才作出这样的判断,另外有一个理由:如海之湖附近的草原非常大,水草丰腴。鞑靼人在入冬前,可以在那边囤积了大量有草籽的牧草,不到万不得已,他们应该不愿意过早放弃那片地方!
朱高煦只在心里默默地寻思着,并没有说出来。
他抬起头,望着东边、东北方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草原野。地形总体十分平坦开阔,景色有点单调无趣,地平线有微微凸起的起伏、大概是熔岩石台。
此时此刻,肉眼还不能看见敌军。但是抽象的想象里,敌军应该就在那边远处的某个地方了。
一如诸将所愿,战火即将燃起!
太阳还没露头,天色已渐渐亮了,军营里的号角声早已响过。中军各部陆续拔营,在开阔的地形上、展开军阵向北行军;其中的一些骑兵奉了命,陆续正向东边调动。辽阔的旷野上愈发喧嚣。
朱高煦骑着马,在侍卫骑兵与众文武的簇拥下、也跟着大军开始行进。
日上三竿的时候,东南方向有数骑飞奔而来。那几个人经过侍卫的盘问查验之后,来到了朱高煦的大旗下。
一骑翻身下马,上前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样东西。他抱拳道:“柳将军报,敌军大股人马向右哨军靠近,至少两万骑!”
众将顿时哗然。
朱高煦拿起奏报,先看了一遍,便传递给身边的文武。
张辅看罢,颇有些感概地说道:“安远伯(柳升,朱棣封安远伯,高炽执政时封为安远侯;朱高煦登基后,下旨废其‘不合法’的侯爵,留太宗给予的爵位),得了个好位置。”
朱高煦道:“写军令,命令右掖王斌部,向柳升军左翼靠拢!传令前锋军平安部,率骑兵相机而动。”
侯海抱拳道:“臣遵旨!”
朱高煦回头道:“咱们也向东改道,策应柳升。传来各部,向东进军!”
“得令!”
周围的武将们兴高采烈地嚷嚷起来,终于要干仗了。
朱高煦倒不慌。单是柳升军的步骑、辎重兵就有大概四万人,加上早上增援过去的两路骑兵,柳升军的总兵力更加雄厚。一时半会,鞑靼军不可能拿柳升有啥办法;否则瞿能部才两万人、早就完蛋了。
此时此刻,朱高煦更加认定,凌晨时他的推测是对的!
鞑靼军出动主力,仅仅是为了袭扰迟滞明军;不然他们应该去打平安军,才符合各个击破的歼灭战战术,平安部距离各军最远。
第六百九十一章 晴天霹雳
柳升部的大阵类似一个三角形,最宽阔的是正面、面对着东边展开,两翼向中间收缩变窄。其本部骑兵,大多在无数步兵方阵的后面;而今早才增援的两路骑兵,位于大阵两翼。
他摆得不是防御阵型,也不是进攻阵营。除非鞑靼人绕道后翼,那柳升部的形状、便会如同一个箭簇阵了。
敌军大股马队已经到了一百余步之外,但是鞑靼人骑马走得慢悠悠的,完全看不出要冲阵的迹象。神州大地各势力的军队,从宋朝金国以后、似乎都很少有具甲冲阵的重骑兵了。
柳升眯着眼睛,瞧着已经不远的大股鞑靼军,却看的不太清楚;因为他面对东边,正迎着上午的太阳。
天上有些乌云,太阳在乌云边上,阳光惨白。人在寒冷的风中,觉得大地在阳光下也不是很明亮,可那太阳偏偏十分刺眼。
写着“柳”字的大旗,以及有大明国号的、右哨编制的各种旌旗,在大阵正中间迎风飘扬。荒芜的大地上,柳升这一片旌旗十分招摇醒目。
前面摆开的步兵百户队方阵之间,偶尔有一门汉王炮在前面。火炮几乎与最前面的第一排步兵平行,位置很靠前!如果敌军不要命地冲阵,一股马兵冲锋就可能毁掉一门火炮。
火炮架设在夯实的土堆上面,炮口几乎平对着前方……双方都知道,这是打散弹的火炮。鞑靼人回到草原放牧之后,便没有火器了;但是他们曾经使用过大量火器,在元朝的时候。
鞑靼人对各种火器的用处,自然相当了解。寻常的火炮打散子,射程会变得很近,射速当然也非常慢。
除了前面的火炮,靠后的位置还有一些火炮,光滑的炮身在阳光下面泛着金属的冷光。
明军大阵上有点嘈杂,奔走其间的马蹄声、四处武将的吆喝叫骂声夹杂其间,偌大的军阵上闹哄哄一片。
漫延在前方的鞑靼马群,缓缓地靠近。他们似乎也在观察着明军的大阵。
明军步兵方阵以小方阵排列,几排火铳兵在最前面;放完了火铳,他们可以从小方阵两侧撤退……
就在这时,鞑靼人故技重施。敌军各部在一百步左右便停了下来,骑兵纷纷下马射箭!
明军阵营上很快更加嘈杂,惨叫、哭喊陆续传来,不断有火铳兵倒地,但没有火器响动。鞑靼人也知道,铜火铳的射程远远够不着步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