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朱高煦便忍住,再也不去偷看徐妙锦了。
这时徐妙锦开口道:“王妃,高阳王陪不了您几天了罢?”
王妃点头道:“王爷昨晚就说,想让他去永平卫。”
朱高煦不和徐妙锦说话,而看向王妃搭腔道:“儿臣估计有一段时日不能问母妃安好了,不过等儿臣一回来,就来看您。”
王妃道:“高煦不必牵挂我,好好做正事,注意自己的安危。”
“儿臣记住了。”朱高煦躬身答道。
不经意间,他发现徐妙锦正在望着池塘那边。朱高煦便顺着她的目光,也看过去。
水面上有一只白色的鸟掠过,它俯冲下去,轻轻触碰水面,刚一沾水,马上又飞到了半空、飞得离水面远远的。只剩下池塘水面上,被激起的一圈圈淡淡的水纹。
第五十四章 话糙理不糙
中午朱高煦被徐王妃留下来吃饭,燕王也来饭厅了,朱高煦一顿饭吃得非常拘束,完全不像和父母吃饭。
不过亲王府的饭厅当真豪华,墙上挂着值钱的古董字画,屋里摆着上好的红木家具,盛放菜肴的餐具也是精细的景德镇官窑。菜式也很丰富,与朱高煦在郡王府享用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在这里吃饭,再对比燕王府外面的低矮房屋,朱高煦觉得自己再次穿越了,内外是两个文明程度不同的世界。
徐王妃为朱高煦夹了一块炒的羊杂碎,轻轻叹气道:“高煦已到成婚年纪了,为娘心里终究记挂着这件事。”
朱高煦故作轻松道:“母妃勿忧,眼下还不是时候,等父王兵至京师,清理了奸臣,儿臣也就可以成家了。正道是,奸臣未灭,何以家为?”
徐王妃欲言又止,张了张嘴,终于没说出来。
朱高煦猜测,她是担心万一靖难不成功,儿子连婚都没机会结。但在燕王面前说这个不太好,她便没有开口。
再看燕王时,他的神情果然愈发凝重了,口中却淡淡地说道,“大丈夫何患无妻,高煦娶妻有啥难的?王妃别太操心了。”
徐王妃道:“高煦到了永平,要用心帮你父王办事。我抽空给韦百户家的打个招呼,女儿家耽搁不起,以后我再给你瞧一个。”
朱高煦听到这里,心道:那教授侯海密告的消息,韦达家的女儿本来是有婚约的。如此倒也好,省了些破事麻烦。
他便点头称是,十分孝顺的样子。
再说朱高煦从来没期待过韦达的女儿……他很相信作为母亲的徐王妃,不可能给她自己找个太漂亮的儿媳!
此时的婚姻也奇葩,男女二人相互连面都没见过,就直接结婚。不过朱高煦也无所谓了,他并不想为了这种事,挑战父母在这方面的权力。
毕竟在前世,选择权是有了,可是他得有实力选,最后还不是会选到一个几手的土肥圆最适合他……就像他的前女友稍有姿色,遇到事儿为啥不挑有钱的,非得挑他?
吃完午饭,燕王径直去前殿。朱高煦等徐王妃一番叮嘱,也告辞回家,准备行程了。
……
北军兵员匮乏,燕王说好的、把左护卫剩下的马队都给朱高煦,然而当朱高煦接手的时候还不到八百骑。燕王护卫中诸将,以各种名目抽走了小半将士。
反正一共就没多少人马,朱高煦也不计较了,过了三天就聚集人马前往永平卫。
从北平出发,照方向和路程估计,朱高煦猜测永平府大概在秦皇岛附近。后世的秦皇岛算是一个发达地区,不过现在还不是。
此地原来叫卢龙镇,自古就是兵家要冲,北控长城,东扼辽西走廊,简直是一处四战之地。河北这边一打仗,基本少不了把永平府地面打烂一遍。
朱高煦进城后看着那些低矮破败的房屋、尘土飞扬的烂街,他就知道这地方不搞经济的,只顾着军事了。全城最豪华的建筑就是四座城楼。
永平城既是府城、也是卫城,府衙和卫指挥都建在城内。果然朱高煦一到永平城,府衙诸官员便设宴为他接风洗尘。
朱高煦带着韦达等人赴宴,在酒桌上确定了自己独揽军政的权威。大明初,本来就是武官的地位高于文官,朱高煦又是燕王的儿子,在这里谁是老大几乎没啥悬念。
当晚随行的一千余骑先在卫指挥衙署附近驻扎,包括郡王府仪卫队和燕王给他的八百骑。次日一早,朱高煦起床便召集部将,开始干活了。
朱高煦先整编手里的人马,法子很简单:骑兵武将在真定城下战损多人、又被调走一些,将领空缺;他便叫剩下的百户升作副千户,试百户升作百户,总旗升作试百户,以此类推填补空缺。各小旗、伍长由百户和总旗自己选出来上报。
王斌出任骑兵千户,统领二冲八百骑。陈大锤直接升作仪卫队百户,暂且统领朱高煦的卫队二百余骑,反正亲兵近卫只需要跟着主将,不需要太大的才能,忠心最重要。
朱高煦部署之后,令教授侯海登名造册,检阅诸将。忙活下来,一天又过去了,时辰已到酉时。他便下令散伙,各自休息。
当晚朱高煦便住在卫指挥衙署内。
这衙门简直破得可以,不知道有十几二十年没翻修过了,连木柱子上的红漆也早已没有一点红色,脱落得斑驳不堪。
整座院子里弥漫着一股奇特而复杂的味道,有发酵后的汗味、霉味、烟灰味、马粪味……各种气味夹杂在一起,非常之丰富。
朱高煦住的内宅里,床硬得像石头,昏暗的光线下,房间各处黑乎乎的积垢也不明成分。他愣是没睡着,翻了几次身,便披衣爬起来了。
他在院子里转悠了一会儿,便想去二堂那边,刚走到门楼时,忽然听得外面有人说话。
一个汉子的声音道:“大锤……哟,而今得叫陈百户,你可升得快,怎地一下变成百户了哩!?”
陈大锤的声音道:“老子不要命挨打的时候,你们没见着,吃肉了就流口水?”
接着传来一阵不明所以的压低声音的笑声。
陈大锤的声音又道:“看在老弟兄的份上,别怪俺没教你们。俺们在郡王手下做亲兵,早就占了先机,这一打仗,立功升官的机会多得是,就怕不打仗!打仗就要死人,死了就啥也没了,怕死也只有干瞪眼,看命哩!”
他停了一会儿,旁边嘀咕什么,他接着说:“等燕王干到京师,上边一大票人要滚蛋,不说封侯拜相,荣华富贵的好位子空出来一大堆,就看大伙儿谁有本事了,嘿嘿……”
朱高煦听到这里,倒觉得陈大锤说的特有道理!当兵的那么多,为啥就他在关键时刻抢先一步送马上来?这不是偶然,正应了那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陈大锤这汉子看起来憨,头脑确实要比其它小卒灵活点,有眼力劲。
朱高煦不打算出去了,又返身回到卧房。他在床边坐了一下,脑海里又想到刚才陈大锤的话,朱高煦想得更多:这干内战,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有一种人是很高兴的,就是那些还没得志的人;不打内战,腾不出来位置,光靠熬资历能熬上去?
燕王只要一得逞,朱高煦自己也是能升亲王的……亲王和郡王都是王,乍看差别只是一个字的王和两个字的王区别,然而实际上天差地别!看看现在燕王府什么规模,有多富贵、多少人;再看看朱高煦自己的郡王府,差别就十分明显了。
前世朱高煦只是个小民,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如果作为亲王,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荣华富贵、受人尊敬膜拜,享受着无数人的专职服务,山珍海味美人如玉享用不尽……
如果能当大明朝的亲王,朱高煦已经可以很满足了!
但是,真的可以安安心心享用么?一个连长相都没印象的影子,就像一个梦魇,又像心头的毒蛇一样缠绕着他的骨髓。
“几噶几噶……”床板发出牙酸的声音,朱高煦躺下后,又连续翻了几次身。
一缕月光闪在他的脸上,颜色青白青白,就像鬼脸一样。此时的窗户开得特别高,而且小,屋子里幽暗的光线就是从那窗户照进来的。
朱高煦反复掂量:燕王如果在这里也成事了,燕王自己就得国不正,还说什么取代嫡长子、免费让我做继承人,老子根本不信!
只要安安心心做个亲王,究竟行不行?
“几噶……”他又翻了个身,忽然琢磨:历史上那朱高煦跟着燕王造反,如何举兵、套路看也看会了吧?怎么后来造反时,会被一个刚登基的小子轻易按死,一点浪子都没掀起?大明朝藩王有几次造反,只有朱棣掀起的波浪很大,什么燕王次子造反实在没什么阵仗的。
朱高煦不得不想到一个问题:历史上的朱高煦究竟反了没有?
他越想心越冷,他吗的不造反,极可能也要被造反!
朱高煦越想这些,越睡不着了,一整晚几乎都没合眼。到了第二天早上,眼睛就好像进了沙子一样,左右不舒服。
他什么心情都没有了,到水桶里拿了一根柳枝,放在嘴里嚼,当作刷牙了事。其实这时候已经有牙刷了,蘸青盐刷牙。
部将陆续到了大堂上,朱高煦坐到公座,看着他们,仿佛巡视着自己的实力。
不管要用怎样的套路自保,首先要有实力。朱高煦在心里暗骂,想弄死我,能那么轻松愉快?
第五十五章 谁是傻子
永平卫的兵员已被燕王调走,总共只剩下三百余人守备。
朱高煦退至签押房,一面翻阅乱七八糟的卷宗,这些都是临行前金忠给他的东西,一面在叫众将想想法子。
就在这时,雄县俘虏的百户刘瑛道:“末将倒有一些办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百户但说无妨。”朱高煦抬头道。
刘瑛抱拳道:“地方上的卫所军户,通常分作守御和屯田,定期轮守,都有制度;这些年卫所制度呆板,不到轮守期限、绝不会有人去动规矩。燕王起兵不久,诸事仓促,可能只是调走了守备诸部,正在各处屯田的军户应该还在的。”
“哦!”朱高煦恍然,一拍脑门道,“若非刘百户提醒,我还忘了这一茬。”
朱高煦立刻叫侯海去查永平卫的造册卷宗,看屯田的人是不是还在当地。等了许久,侯海进签押房,确认了刘瑛的猜测。
刘瑛便又出主意道:“高阳王便以备边为名,下令屯田将帅聚兵到卫城报备。军户都不富裕,若是王爷能从永平府库弄些财物出来奖赏,此事更稳妥了。等兵马到了卫城,是不是备边、怎么调用,还不是王爷说了算?”
朱高煦听罢不断点头,当下便拍了一下桌案道:“韦千户,你拿着永平卫将领名册,即刻操办此事。”
韦达站过来,抱拳执军礼道:“得令!”
朱高煦挥了一下手,让韦达马上去做那事儿。他仍忙着分辨手里的卷宗,究竟哪些有用,一大早就在干这个。
过了一会儿,朱高煦便把一小叠纸往前一放,转头看向刘瑛,“你留下,别的都散了。”
众将纷纷拜道:“末将等告退。”
只剩刘瑛站在那里等着。朱高煦又看了他一眼,“我给刘百户也安排个事,这里有一些北边的图纸,你拿着。再到各营中挑选老练机灵的士卒,组成一个哨队。想办法找几个当地人,照图上画的路,打探一番大宁城附近的地形。”
刘瑛走上前两步,拿起那叠纸,抱拳道,“末将遵命。”
朱高煦想了想,提醒道:“我看了一下这些图,从刘家口可以就近翻过长城。刘百户回来后,先按照实际地形画几张图,再和我谈谈。”
“得令!”
……过了几天,韦达找来卫所武将,陆续聚集了两千多人。朱高煦手里没武将,便直接让韦达以千户的身份,代管两个千人队的兵权;副千户、百户等将领,全部用卫所上的武将,武将不够就依样画瓢逐层提拔。
大明卫所制度都是一样的,但组织成军后编制就大同小异,一般会因为主将用兵的习惯有略微不同。
朱高煦与诸将商量后,大抵照卫所的组织整编军队。十人的小旗、五十六人的总旗、一百多人的百人队、三百多人一冲、一千多人的千总营……无甚新奇之处、也无甚不妥之处。
新征召的军户全是步军,骑兵已经扛着“奉天靖难”的旗帜去北平了。
朱高煦让韦达与诸卫所武将一起,负责新聚拢的人马训练、上报军需;又写信叫人带到府衙去,找知府准备军饷粮秣。
知府很快就来哭穷了,朱高煦只好又与他讨价还价一番,然后用永平卫和高阳王的印信,写信到附近州县去要钱要粮。
……从永平城楼上眺望,已能大概观察到,这边的地形渐渐不平整。西边的天边隐隐有山脉黑影,城南更是地形起伏,无法一望无际。
百户刘瑛已经回来了,呈上地图,与朱高煦交谈了好一阵。卫士都在数十步之外,只有朱高煦和刘瑛在这边说话。
这时,朱高煦拍着刘瑛的肩膀道:“刘百户,你想不想做千户?”
“末将……”刘瑛一脸不好意思的样子,“末将还是想的。”
朱高煦看了他一眼,点头道:“我手下现在缺将帅,永平卫的将领我大多不认识,但刘百户是有才干的。我早就想提拔你了,但你投诚过来不久,一下子就做千户,怕诸将说我不公。”
刘瑛忙点头道:“是的,是的,末将明白王爷之苦衷。”
“不过我还是要提拔你。”朱高煦话锋一转。
“啊?”刘瑛抬起头来。
朱高煦又拍了他的肩膀两下,沉声道:“燕王府得到消息,朝廷召辽王、宁王带兵从海路撤退,辽王已经在准备行程了,但宁王还按兵不动。宁王在想啥?”
刘瑛苦思良久,道,“他想骑墙观望?”
朱高煦不置可否:“不太清楚,应该想了很多罢。”
刘瑛:“……”
朱高煦又道:“宁王手握重兵,现在燕王和朝廷都不敢动他,他才如此有恃无恐,估计早就掂量过了。所以我猜他想了很多。”
朝廷削藩大略进行到现在,宁王知道回去也要被削藩,当然心有不甘;但是直接投奔燕王,风险太大了,估计明眼的没人看好燕王,宁王一不小心王位不保、命也要丢掉。
刘瑛听罢点头称是。
朱高煦望着天边黑蒙蒙的山影,叹息了一口气道:“十七叔心眼真多啊!不过他的做法,确实很有效。现在谁敢动他,谁傻子……”
刘瑛沉吟道:“王爷所言极是,谁先动宁王,就会把他推向另一边。”
朱高煦点头道:“所以现在最好的法子,是等对方先动……不过朝廷那么多人,不能人人都是傻子,朝廷等得起,才不会动宁王!宁王只需按兵不动,就是北平腹背的隐患,连我都能轻易想到,朝廷诸公肯定有很多人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