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第二天的朝会。
赚了这么大的功劳,要是不封赏,怎么能够调动文臣武将的工作积极性。早在李靖的塘报送来的时候,朝臣就将所有人的封赏按照报上来的功劳进行了详尽的商讨。而就牵扯到这种灭国之战,规格更甚从前,所以罗彦他们从朔方赶回来的这些日子,朝中基本上没干别的事情,就讨论这个了。
当初阳的光辉洒满皇宫的时候,一场欢庆的早朝开始了。
显然群臣还没有从昨日的快意中摆脱出来,李世民未曾到来之前,一个个向高彩烈地说着昨天明德门外的见闻,或者是在太极殿中欢饮间的乐事。即便是兰台的御史们再三提醒,也没能阻止这种热烈的讨论氛围。
与殿中这些朝臣不同的是,李靖及罗彦几人,今日才是正式向李世民交旨的时间,一个个都在殿外候着,等待听宣。还好有个偏房是专门用来让这类人暂时休憩的,不然殿外那冷冷的晨风,还不把人给冻死。
与殿中的热闹不同,偏房此刻是一片寂静。
一场大军出征,这些人当众相互都产生了不大不小的隔阂。说白了,就是交情还没有那么好。这相互攀谈自然就说不上了。而另外一个,则是因为此时大家心里都忐忑着呢,到底自己会被弄个什么封赏,一切都是未知之数。
胡乱揣测中,终于听到山呼万岁之后,经历了不长时间的琐碎事宜的讨论,罗彦他们终于听到了内侍扯着尖锐的嗓音宣他们进殿交旨的声音。
满怀着期待的心情,数人在李靖的带领下,成两列整齐的走进太极殿。
“臣李靖,自去年十一月率军出征后,前后经历数月,经历大小征战数十场,不负陛下重托,终得全功,特来交旨。”
“卿之所能,为世所罕见,自然是不会让我失望的。尤其是能够彻底打散突厥的政权,生擒颉利,更是让我欣喜。此战已经出乎了战前我等定下的目标,实乃大功一件。”李世民畅快地笑着,夸赞几句,这才示意让内侍宣布早就准备好的旨意。
“卫国公李靖,功高卓著,素有韬略,此次出征为六路大军主帅,不负所托。赐珠玉十斛,金百斤,钱千贯,实封食邑五百户。”
一上来就是大手笔。
前面也说过,这所谓的实封食邑和食邑是两码事。实封那是有封地的,不像食邑那样只是个名号。到现在位置,实封达到五百户的大唐用一只手都能够数得过来。李靖原本实封四百户,在这个基础上长了一百户,已经是了不得的大事了。所以相比下来,前边那些金钱珠玉反而成了配角。
“臣惶恐,谢陛下天恩。”李靖谢恩之后,站立一旁。
“莒国公唐俭,通晓外交,数度出使突厥,为大唐建功无算。此次更是不畏生死,乃为臣子之表率。赐金百斤,钱千贯,锦帛百匹。”
“校尉周虎,杨豹,颇有勇武,思虑忠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番出征逢战不怯,勇猛精进。助左威卫将军罗彦擒获蛮首,功在社稷,特拔你二人入北衙禁军,赐一等侍卫职,随侍君王左右。”
周虎和杨豹两人可以说得上是一步登天。
皇帝身边的侍卫分为三等,数年前和罗彦比试过武艺的李世民亲卫,这么多年也才是一等侍卫。而一等侍卫可是实打实的正三品官,周虎杨豹两人先前那个校尉才是个六品官。看着相距不过是三品的距离,但是朝中三品的文武才多少人,满打满算不到四十,这还是算上那些虚衔的。
而一等侍卫的权利和那诸卫的大将军也差不太多了,到了地方更是能够调动一个折冲府的兵力。
在许多武将有些嫉妒的眼神中,两人领旨谢恩。
最后一个,也是大家翘首以盼的一个,便是罗彦了。
对于罗彦的封赏,朝中许多重臣持着不同的意见。很多倚老卖老和罗彦得罪过的人,自然见不得罗彦的好了。对于封赏的规格是一降再将。可是真正秉承着公正的心态论这件事情的人,给出的封赏又高的吓人。
数天的争论,在罗彦身上就耗费了不止一天。
到最后,当然还是李世民拍板了。
“开国郡公罗彦,允文允武。为文者一心为国不求虚名,为武者矢志报国不惧艰险。其有功于国不为世所知者,上辅君王,下济黎庶。辅君王者以其智,济黎庶者以其虑。为官日短,报国日长。而今更是不负朕之所托,生擒突厥颉利可汗。累功得进誠国公,取修其身而诚其意也,望尔不骄不躁更建新功。赐锦帛百匹,金百斤,奴婢二十人。”
为数不多知道这个封赏的高官们,脸色如常。而那些官职低微的,此刻早就张大了嘴巴,扭头看着这个大唐现存年龄最轻的国公,脑子里则是想着李世民的那番封赏词中说的大功到底是什么。
而罗彦,脑海中一片空白。
2016113022:03:4528155585
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人来找我行医
罗彦的封赏暗地里引起的波澜不可谓不小。
封赏压轴本来就表示重视,而一番那云里雾里的说辞更是表示了李世民的看重。好奇心谁都有。要说擒拿了颉利大肆封赏也说的过去,而且即便是封个国公大家也没啥意见。但是,那番说辞到底是个啥意思,大家就不明白了。
“你知道么,罗彦除了这次,还做了什么事情是有功于社稷的”
“不知道啊。他为官这几年大家也看在眼里,到哪里都是三天半就被调任了。能够说得过去的也就是金州当州学博士的时候,一下子搞出那么多个进士出来。但是,这充其量算是为国培育人才吧,算不得功在社稷。”
“这个还真的是算不上。那陛下说的这些到底是什么。”
看着殿中一片喧哗,李世民皱皱眉头,随后站起身来。“想来很多人都在疑惑,罗彦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值得我这么夸赞。今天趁着心情好,我就跟你们好好说说。”
环视大殿一周,看着群臣都一脸好奇,李世民缓缓说道:“武德年间,罗彦献上海水晒盐策。当时江南淮水一代尚未平定,为了保密,不仅晒盐策未曾上报,便是连他的姓名都隐匿不报。后来杜伏威被平定,江南被赵郡王掌控,这才试行起来。你等只以为此策出自我秦王府,却不知道到底是谁献策。”
顿了顿,又说道:“武德九年,我尚在危难之时。罗彦献上珍物,言此物亩产上千斤,不惧旱涝。那时我也不信,但时至今日,莫说亩产千斤,看守珍物的人前来上报,如今最少亩产千斤。三年右后,关中各个州县都可以种植此物。”
“你们说说,此等功绩,当不当得我如此夸赞。”
说完之后,李世民笑着对罗彦说道:“当年你执拗着不要幸进,不想过了三年,你还是积功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