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顾安心中暗自嘀咕时,阿尔弗雷德继续他的解释:
“学生们不仅对那些才能卓越的同学感到自卑,对已经毕业的学长们也有着同样的情绪。”
阿尔弗雷德试图揣摩学生们的心理,故作深沉地说:
“我是否真的能像前辈那样取得辉煌的成就?我的未来会如我所愿吗?”
顾安有些无奈地看着阿尔弗雷德,觉得他这样擅自揣测学生们的心理,显得有些做作。
为了让解释更加生动,阿尔弗雷德举了一个极具代入感的例子:
“约书亚,假设你的父母分别是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
你的爷爷奶奶是复旦毕业的,
你的叔叔姑姑是浙大和上海交大的,
你的表哥表姐们要么是高考状元,要么是天才免试入学。
现在,满怀信心的你,来到了清华少年班。
你非常努力,但你的成绩却只能排在中下游。
约书亚,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觉?”
顾安被问到时,只觉得这个例子让人感到窒息。
阿尔弗雷德指出:
“约书亚,拉德利的学生们和你有同样的感受。”
“他们从小就享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拥有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期望。”
接着,阿尔弗雷德略带讽刺地说:
“拉德利这所学校本身也是矛盾的。”
“一方面,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拉德利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它不会偏爱或优待家世显赫的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阶级固化的产物,拉德利的骨子里是冷酷的,深谙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剥削和等级差异。”
顾安突然想起阿尔弗雷德曾经对他说过的话:
“约书亚,你希望学校干预的,恰恰是这所学校流传至今的传统。”
“学校不仅不会干预,反而会极力鼓励这一传统的延续。”
阿尔弗雷德最后总结道:
“约书亚,这就是拉德利和拉德利学生们的底色。”
“拉德利和中国的学校、拉德利的学生和中国的学生相比,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本质上却截然不同。”
“这是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造成的根本性差异。”
听到这些,顾安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这真是一场不那么令人愉快的谈话。
阿尔弗雷德拍拍手,让顾安集中注意力。
“搞清楚了这些底层逻辑,接下来,我们才能更容易地理解拉德利的校园之星是怎么回事。”
顾安打起精神来,正题来了!
阿尔弗雷德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其实,最初的校园之星,和普通的男生没什么区别。”
“穿着男装,举止得体,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形象。”
“约书亚,一群猛兽被限制在一个圈子里,自然会争斗不断以争夺群体地位。”
“同理,在拉德利这个斗兽场中,最优秀的那个就会成为群体的领头狼,即所谓的Kg。”
顾安疑惑地问:“Kg?不是校园之星吗?”
阿尔弗雷德摇摇头: